日前,记者从“活力中国调研行”青海主题采访启动仪式上获悉,近年来,青海省锚定“留住乡亲、护住乡土、记住乡愁”的目标,通过顶层设计、靶向突破、活化利用三大维度,着力打造具有青海特色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体系,取得显著成效。目前,183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数量位居西北首位,其中黄南藏族自治州、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称多县、班玛县入选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州、县。
据青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青海坚持统筹好保护与发展、保护与民生、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推进形成政府主导、村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印发《青海省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标准》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构建起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四梁八柱”,为保护工作提供刚性遵循。加强规划引领,编制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导则、黄南州、循化县、称多县、班玛县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规划和单村保护规划,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发展提供方向指引和行动框架。
通过政策、金融、项目三方联动,破解基础设施薄弱与资金短缺难题,为村落“强基塑形”。通过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等方式,全省共有94个村落获得国家补助资金300万元,共计2.82亿元,黄南州、循化县、称多县、班玛县共获得补助资金3.375亿元,自筹资金1亿余元,用于传统风貌和民居修缮,推动传统村落“旧貌”换“新颜”。出台“千万工程”经验实施方案,近三年统筹整合和美乡村等项目资金4.5亿元,撬动社会投资2.2亿元,改善了住房的保温、采光、通风等功能,从安全、舒适、绿色等多个维度提升村民幸福感。同时,精准对接村民生活改善需求,侧重支持文化遗产抢救、基础设施完善和特色产业培育等,解决实际问题。目前,96%的传统村落实现生活垃圾收运处理,29%的农户用上水冲式厕所,87%的农户用上集中供水,基础设施明显得到改善。
与此同时,立足地域文化特色,通过产业赋能、人才培育、业态融合,让村落从“静态保护”转向“动态发展”。因地制宜挖掘传统建筑、民俗文化、特色农业等资源,打造差异化产业。引进省外知名高校和专家深度参与规划设计、项目谋划和策划运营,重点培育懂管理、有技能的传统工匠,目前,已培育传统建筑工匠 944人,非遗技能人才224人,开辟了村民就业增收新路径,促进了传统技艺传承与发展。注重数字赋能,建成92个数字博物馆,借力新媒体、微信公众号等载体提升影响力,举办“传统村落过大年”“体育+赛事”等活动,仅2025年春节期间就吸引游客达17.7万人次,让传统村落从“藏在深闺”走向“世人皆知”。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孙海玲 原红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