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宁夏农垦创建75周年的历史交汇期,这支肩负“国家队”使命的农业铁军以“稳增长促发展攻坚年”为战略抓手,锚定“草奶肉肥”全产业链发展坐标,通过“十干”强基、“十聚力”赋能、“十狠抓”提质的组合拳,推动质量效益与规模扩张双轮驱动,在科技兴农的创新沃土、降本增效的攻坚战场、全链协同的产业矩阵中屡创佳绩,以更大力度推动了农业产业化高质量发展,以更快步伐把农业建设成为现代化大产业,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宁夏篇章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夯实“草”根基,筑牢现代农业发展底盘
作为“草奶肉肥”产业矩阵的源头支撑,宁夏农垦将饲草产业作为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工程。通过科技赋能种植端、创新拓展销售端、垦地协同服务端,构建起“种植—加工—服务”一体化草业体系,不仅为奶牛、肉牛、肉羊养殖提供优质饲料保障,更以社会化服务模式带动小农户融入产业链,形成“以草固基、以草兴业”的发展格局,为牛奶、肉牛、肉羊产业提质增效筑牢饲草料根基。
立足实际种好“草”。以科技兴农为引擎,宁夏农垦集成“良田、良种、良技、良机、良制”五良要素,在全区布局21个高产示范区;配套水肥一体化智能系统,推动传统农田向“智慧农场”转型。今年已建成31万亩优质饲草基地,完成全年任务量的110.7%,其中青贮玉米27万亩,苜蓿3.6万亩,预计产量突破86万吨。公管经营土地规模达31万亩,完成全年任务量的103%。在种业创新领域,构建“宁夏连湖+海南南繁+部分农场”育种体系,打造4万亩良种繁育基地,预计年生产销售种子突破1300万公斤,为粮食安全筑牢种源根基。
走出垦区卖好“草”。农垦与宁夏彭阳县创新“联合共建”模式。在粮食产业,推行“单产提升工程”,通过农垦农技专家驻点指导,将“密植高产+滴灌节水”技术转化为标准化生产流程;在畜牧行业,针对22万头肉牛、150万只朝那鸡的养殖需求,农垦定制“营养套餐”饲料,配合地方政府实施青贮苜蓿饲喂实验项目,双方签订7000吨饲草供货合同,同步开展技术宣讲进农户活动,让优质饲草真正“好用、管用、见实效”,形成“企业降本、农户受益”双赢格局。
垦地合作用好“草”。以“草”为媒,以“农垦社会化服务+地方”行动为载体,构建全程托管、单环节托管、技术托管多元服务体系,破解小农户地块分散、技术薄弱等难题,半年社会化服务面积就达7.28万亩,完成全年任务量的104%。农垦在大武口区、中宁县等地实施3.3万亩玉米全程托管服务,引入智能灌溉、无人机植保等技术,实现亩均节水30%、节药20%、增产30%;针对地块分散、面积不大的零散农户,农垦青贮收割队分组开展单环节托管服务,将单亩收割工时从3小时压缩至15分钟;走出宁夏,农垦无人机飞防队主动承接并圆满完成万亩草原鼠疫防治飞防任务,成为农垦跨省域服务的“科技名片”。在朔牧盐池滩羊基地,农垦农技团队构建“天地空”监测网络,实施技术托管服务,实现玉米单产提升30%,带动“种植—养殖”链条良性循环。
二、做强“奶”产业,锻造降本增效标杆样板
在“草奶肉肥”循环链条中,奶产业是一锤定音的核心关键。宁夏农垦以草业为依托,通过牛群结构优化、全链条成本管控、数字化精准饲喂,实现“草—奶”转化效率最大化。降本增效的实践既提升了奶产业自身竞争力,更为肥产业提供了粪污资源化原料,同时通过奶肉肥联动模式反哺草业种植,形成“草丰奶优、奶优肉好、肉好肥足、肥足促产”的良性循环。
提质增效稳规模。截至目前,农垦奶牛存栏量稳定在14.9万头;生产生鲜乳43万吨,同比增长15.8%;销售41.5万吨,同比增长21.96%。通过调整饲草配比、精准饲喂管理,泌乳牛公斤奶饲喂成本降至1.86元/公斤,同比降低13.5%;实现营业收入11.39亿元,同比增长9.15%。聚焦细节降成本。
截至目前,农垦乳业累计降本9399.23万元,完成全年任务量的59.28%。在饲草料方面,制定粗饲料收购标准,优化配方分群饲喂,提升单产的同时降低饲料消耗;在疾控方面,建立兽药使用大数据分析模型,精准诊疗并淘汰低效牛只,减少药品浪费;在设备维保方面,推行“非必要不新建、非必要不维修”原则,盘活闲置设备,降低零星工程支出;在物料管理方面,通过资产盘点整改强化管控,采取“勤采勤购”模式降低库存成本;在肥水利用方面,实施奶厅冲洗水就地消纳、雨污分流,就近实现肥水还田;在集中采购方面,依托集采平台,遵循质量与价格并重原则,与供应商协商产品、多轮议价,实现质优价低的目标。
多措并举增效益。截至目前,实现同比增产鲜奶5.86万吨,增效1.55亿元,上半年累计增效2.94亿元。同时通过优化牛群结构、加强疫病管理、规范牛群留养标准、强化夏季防暑与产后管理等措施,进一步提质增效,21天怀孕率显著提升。
三、壮大“肉”链条,构建奶肉联动产业矩阵
作为“草奶肉肥”产业链的价值转化另一终端,肉产业深度整合草业供给与奶业资源。宁夏农垦通过规模化养殖、标准化加工、品牌化营销,将饲草能量转化为优质肉品,同时将养殖粪污作为肥料产业的核心原料。这种“草饲养殖—牛奶生产—肉品加工—粪肥还田”的全链模式,既延伸了草奶产业价值链,又为肥效提升提供了资源支撑,实现“以肉增值、以链强垦”的产业目标。
审时度势谋产业。将肉牛肉羊产业作为强垦核心,确立“奶肉一体化”发展路径:稳固生产链推动规模化养殖,筑牢加工链打造精深品牌,畅通供应链实施全域营销,完善服务链强化品系选优,提升价值链优化产业结构。截至目前,牛羊总饲养量12.19万头(只),同比增长89%;屠宰加工3.05万头(只),牛羊肉产量3931.8吨,实现收入2.61亿元,同比增长66%。启动牛黄培植项目,牛黄培植实验室顺利完成 188头肉牛的牛黄培植接种工作。
七地联动育肥牛。构建“五牛一羊一加工”产业布局,配套6400亩饲草基地:暖泉肉牛养殖区,全程育肥核心场,现存栏8933头;红寺堡肉牛养殖区,全国单体最大荷斯坦肉牛育肥基地,存栏2万头;黄羊滩肉牛养殖区,荷斯坦公犊哺育基地,存栏3000头;连湖肉牛养殖区,育成母牛育肥基地,存栏1628头;孙家滩肉牛养殖区,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合作,存栏1341头;暖泉肉羊养殖区,湖羊与澳洲白杂交繁育,存栏3.2万只;暖泉屠宰加工区,年屠宰肉牛3万头、肉羊20万只,获ISO等多项认证,具备出口资质。
产销融合拓市场。打造“贺兰山”牛羊肉品牌,建立质量追溯体系,升级包装标识,占据银川大型农贸市场20%份额。同时开拓青海、山东、上海等区外市场,产品从批发向冷鲜肉十六分体转型,肉牛肉羊产业呈现“规模与效益双提升”态势。
四、提升“肥”效能,激活循环农业生态价值
“肥”作为“草奶肉肥”循环体系的生态闭环,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宁夏农垦将养殖粪污转化为有机肥料,反哺饲草与粮食种植,形成“草饲养殖—粪肥还田—作物增产”的绿色循环。这一模式既解决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又降低了化肥使用成本,更通过肥料品质提升推动草奶肉产业绿色升级,实现“以肥增效、以环促兴”的生态经济双赢。
改造提升转优势。依托垦区粪水资源,将传统肥料厂升级为集有机肥、生物有机肥、水溶肥等研发生产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年处理粪污能力显著提升,同时农场购置智能化施肥车,推动农牧业废弃物“变废为宝”。
四化原则优工艺。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生态化”原则,采用生物活化工艺,添加高活性益生菌种,经发酵、腐熟等多道工序生产新型生态有机肥,建成有机颗粒肥生产线一条、粉剂水溶肥生产线两条、液体肥生产线一条,产能达10万吨/年,实现农牧业资源循环利用。
全品肥料助高产。产品涵盖固体、液体、营养型、功能型多个品种,包括有机肥、生物有机肥、粉剂大量元素水溶肥、清液型液体水溶肥、田果乐(颗粒微生物菌剂)、藻生根(液体微生物菌剂)、硝硷液(硝酸磷菌肥)、攻减首(液体复合菌肥)等新型微生物肥料,已取得3项国际标准认证及有机投入品评估证书,“贺兰山”品牌获“中国有机肥行业知名品牌”,企业跻身“中国生物肥30强”,为垦区农业生产提供全品类肥料保障,助推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
半年攻坚路,开拓志更坚。宁夏农垦以“草奶肉肥”为杠杆,在科技赋能的田畴间播撒创新火种,在产业协同的链条上锻造竞争优势,在生态循环的实践中厚植绿色底蕴,为75周年华诞献上了一份沉甸甸的奋进答卷。站在年中再出发的新起点,这支农业“国家队”正以深化改革的锐气夯实产业根基,以系统集成的智慧优化循环体系,以服务国家战略的担当绘就“十四五”收官新篇,持续为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注入澎湃的农垦动能。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王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