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5点,63岁的种粮“老把式”刘志良套上一件旧外套,跨上电瓶车驶入田野。车灯划破灰蓝色天幕,惊起几只白鹭。太阳还没露头,但空气里已经攒着一股灼人的热气。“今天怕是又要飙到38度。”他嘟囔着,捏紧车把拐进下一片稻田。
老刘是四川省成都邛崃市羊安街道回龙社区农民,一辈子与土地打交道。几年前他把种的几百亩田退了租,原本应该含饴弄孙享受天伦之乐,却又闲不下来,受雇为邻镇的种粮大户黄祥管理4000亩水稻基地。
入夏以来,成都的天气像个没谱的孩子:连续28天高温突破35度,8月初气象台又挂出了暴雨蓝色预警,说未来几天可能有台风外围影响,局部降雨量会突破50毫米。高温暴雨夹击之下,成都种粮人将如何打赢这场稻田“保卫战”?日前,记者跟随着刘志良的脚步,记录下他巡田护粮的寻常一天。
笔记本上的“细功夫”
电瓶车在田埂上颠簸着,刚转过三号田的拐角,刘志良突然刹住车。他眯眼瞅着田垄边缘,稻苗间似乎藏着些异样的绿——不是稻叶的嫩青,是稗草的深绿。
“李姐,带几个人到三号田来,靠水渠这头稗草长起来了。”两通电话拨出去,记者注意到,不到十分钟,便有四五个头戴遮阳帽、脚蹬水鞋的叔叔阿姨扛着除草刀出现在田埂上开始劳作。其中,62岁的王秀兰动作娴熟,镰刀在稻苗间灵活地游走。“天热了,草长得比稻子快,趁早上凉快得赶工,到十一点太阳毒了就歇。”她抹了把额角的汗,手背上沾着草汁,“这草不除不行,跟稻子抢肥抢水,黄总信得过我们,就得把活干漂亮。”
这片4000亩稻田被刘志良划分成几十个区块,用编号和小地名记在心里。哪块田是早熟品种,哪块田的排水渠容易堵,哪块田去年闹过病虫害,他都门儿清。
时间一点一点过去,刘志良驾驶着电瓶车在田埂上慢慢巡行。车座旁的布袋里装着记录本:“三号田除草中;五号田排水渠畅通;七号田有4平方米稻穗倒伏……”他时不时停下来,俯身拨开稻叶看根系,或是用手量量田埂的高度。“高温天怕干旱,稻穗灌浆期缺水,饱满度就差;可暴雨要来了,田埂矮了挡不住水,稻子泡久了要烂根。”刘志良向记者道出关键。
稻田另一头,身着蓝色工服的年轻飞手正蹲在皮卡车旁为无人机更换电池。他告诉记者,自己和搭档凌晨三点就开始作业了。“夏天打药得趁凉快,太阳一出来,药落在稻叶上很快就会蒸发。”他戴着防晒口罩,只露出眼睛,手指在遥控器上快速点动,无人机腾空而起,在刚除过草的田块上空划出一道弧线。
“火眼金睛”防未然
中午十一点,日头已经毒辣起来。刘志良的脸颊晒得通红,他摸出藿香正气水拧开,灌进嘴里。“前几天差点中暑,头昏眼花的。”他笑着拍拍口袋,“现在水和药都不离身。”
“8月1号那天,就是在十二号田发现白叶枯病害的,刚开始就2平方米,赶紧报给黄总和专家。”他指着远处的稻田,那里稻叶边缘还留着焦枯痕迹——这正是白叶枯病的典型症状。这种俗称“地火烧”的细菌性病害,会导致水稻叶片干枯、不实率增加、千粒重降低,一般造成10%-30%的减产,严重时可达50%以上。
今年7月以来,成都及周边频繁出现的强降雨、大风及高温天气,恰好为白叶枯病病菌的传播扩散提供了“温床”。“幸好发现得早,打了几次药就控制住了,没让病害蔓延开。”老刘说。
种粮一辈子,老刘练得一双“火眼金睛”。高温天里,他特别留意稻叶是否卷曲——那是缺水的信号;暴雨来临前,他得逐个检查排水渠的闸门,确保水能及时排出去。“去年有块田的埂子塌了个小口,没注意,一场大雨淹了半亩,稻子倒了一片。”他蹲下身,用手按压田埂的泥土,“现在每次巡田都得摸摸,土硬不实,就得喊人来夯土。”
黄祥很少下田,但每天都要听刘志良的汇报。“刘师傅是‘老把式’,他说得比我自己去看还清楚。”黄祥的办公室墙上挂着稻田分布图,红笔圈出的是重点区域,“前期修水渠、建提灌站花了不少工夫,现在4000亩地灌溉没问题,排水渠每块田都通,这都是为了应对极端天气。”
田埂上来了“智囊团”
下午两点,四川省水稻创新团队成员伏荣桃副研究员和团队成员陈宇踩着泥水走进稻田,一眼就指出了问题所在:“这片叶尖发白的,就是白叶枯病。”她摘下一片病叶对着阳光,解释道:“高温高湿最容易爆发。你们打的药没问题,但针对虫害得再加层防护。”她建议黄祥在旁边的田埂上种植香根草——不仅能固田埂,更能吸引蜘蛛等害虫天敌,形成生态防护网。伏荣桃强调,人为破坏生态平衡导致蛙类、蜻蜓等天敌减少,正是加剧虫害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伏荣桃带领团队在邛崃开展四川省农科院科技成果中试熟化与示范,成了黄祥水稻基地的“常客”。“这已经是专家半个月内第二次来指导。”老刘说,前阵子,同村有农户十天内多次施药仍控制不住病害,邛崃市农业农村局接到反馈后,第一时间联系了省农科院。
“现在种地不靠蛮干,得听专家的。”黄祥感慨,今年四川水稻病虫害偏重,尤其是细菌性病害。对此,伏荣桃指出防治关键:播种前必须处理种子,杀灭真菌和细菌;对于已发病田块,则需重点控制病害扩散,尤其要保护顶部三片功能叶,因其对产量影响巨大且受损不可逆。
值得警惕的是,天气因素仍在施压。近日,台风“杨柳”深入内陆,四川全省大部分地区出现阵雨或雷雨。刘志良提前几天便开始了重点检查、疏通所有排水沟渠,防止内涝。“我相信只要我们的前期工作做好了,就没什么大影响。”
下午三点,日头不知疲倦地炙烤大地,除草工人和飞手早已收工,刘志良也跨上电瓶车缓缓归家。他安然望向那片被精心守护的田野,静待着稻浪翻滚、满目金黄的日子到来。
新闻链接
成都多方着力为粮食丰收护航
面对高温与暴雨双重夹击,成都市正全力筑牢粮食安全防线,为秋粮丰收保驾护航。成都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成都全市通过不断提升精准防灾减灾能力、不断夯实农业基础设施、优化技术服务及落实农业保险等多措并举,积极应对极端天气挑战。
关口前移,精准应对灾害。针对实际成立农业防汛抗旱指挥部,坚持“预”字当先,强化与气象、水务、规划和自然资源等部门联动,及时发布预警信息。针对农业自然灾害隐患和抗灾救灾薄弱环节组织开展拉网式、全覆盖排查,及时发现处理隐患,确保各项防灾预案落到实处。
夯实基础,提升抗灾能力。成都正全力打造“一带十五园百片”粮油产业园区,用实际行动为“天府粮仓”扩容增量。自2020年以来,市级累计投入资金61.13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183.53万亩,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大力支持粮食烘干设施建设,全市粮食日烘干能力达2.9万吨,有效解决潮湿天气下的收后霉变问题,确保颗粒归仓。
技术到田,织密服务网络。构建“专家团队+基层农技员+社会化服务”体系,确保技术到户到田。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情况执行周报、会商和突发报告制度,精准预警;多渠道发布防治指南;组织安全用药培训,针对稻田杂草、福寿螺等开展专题防控科普,基本构建起监测到防控的全链条病虫害防控体系。
保险托底,稳定种粮信心。持续推进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覆盖,保障水平显著提升。截至7月底,2025年全市三大粮食作物保险共计承保167.5万亩,提供风险保障16.83亿元,向6.1万户次种植主体支付赔款2903.3万元。鼓励和支持保险公司继续利用卫星遥感技术、无人机、远程查勘等科技化手段,实现粮食作物按图承保、按图理赔,提高精准承保理赔和防灾防损服务质效。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