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上午,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庆祝大会举行。
在大会上,来自西藏自治区七个地市的七辆彩车,每一辆都极具特色。这七辆彩车,是一张写满信息的集成名片,是意犹未尽的千言万语,承载着千百年绵延的故事,记录着新时代发展的变迁。
“幸福拉萨”“开放的日喀则”“藏源山南”“醉美林芝”“红色昌都”“极地那曲”“天上阿里”,看到七辆彩车的名字,就了解了这七个地市的特点。
有四辆彩车的主体,都是高耸的雪山。
日喀则的彩车上,是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
林芝的彩车上,是神秘而俊美的南迦巴瓦。
那曲彩车上是一座“双面”山,一面是念青唐古拉山东段的美丽雪山萨普,另一面是唐古拉山的最高峰格拉丹冬。
阿里的彩车上是冈底斯山主峰冈仁波齐,雅鲁藏布江就发源于此。
如果说自然景观是彩车的底色,那么每辆彩车的亮点,则是新时代以来的发展变化。
拉萨彩车上的绿色山峰是拉萨南山,这座昔日寸草难生的荒山,如今已是绿意盎然的生态屏障。
日喀则彩车的头部是吉隆口岸,象征着日喀则如今作为面向南亚开放中心城市的特殊战略地位。
山南彩车上,写着“雅江智算”,这是西藏首个大规模智算中心。
“红色昌都”,是唯一一辆车身设计成led屏幕的彩车。
“红色昌都”彩车工作人员 向巴它西:想说的话实在太多了,所以我们想把6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藏东大地发生的沧桑巨变,更好地展现给大家,所以把两边车身设计成了led屏。
每辆彩车都最大程度浓缩了当地的悠久文化与辉煌成就,但人们对家乡满满的自豪仍然有点“放不下”。
“天上阿里”彩车的纹样,取自阿里地区的岩画、出土的汉代丝绸和著名的古格壁画;车上还有“国家级天文观测基地”和“低空经济”两项亮眼成就,但工作人员仍然略有遗憾。
阿里地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 国杰:刚开始制造彩车的时候,彩车上面东西很多,有高原无人机、普兰的机场、金矿、铜矿,都是世界有名的。但彩车上面不能放太多元素,否则主题突出不起来。我们花车太小,想放的东西太多,我们想把最好的东西展现给世界。
这次的彩车由12个挡位的大卡车改装而成,每辆长度约20米。车头没有明窗,但驾驶时必须保持匀速和稳定性,难度巨大。
牦牛外形的“极地那曲”,是七辆彩车中唯一的动物造型。驾驶员丹增顿珠是从那曲客运站挑的最有经验的老师傅,他和引导员达瓦顿珠,只能通过传送实时影像的辅助屏幕来判断位置。
“极地那曲”彩车引导员 达瓦顿珠:我们两个看着屏幕,把路况一个一个找准,必须开到时间段的定位,这些都难得很。
“极地那曲”彩车驾驶员 丹增顿珠:在这么小的空间里要完成这么大的任务有点难,但我每天都在练,我曾经平安运送过十几万名乘客,这次也要好好完成这个光荣的任务。
家是玉麦,国是中国。山南彩车上,爱国守边数十年的卓嘎央宗姐妹,由一对双胞胎姐妹尼玛和尼珍扮演。
“藏源山南”彩车演员 尼珍:大家都很崇拜敬佩她们俩的精神,都值得我们去学习。
彩车上还藏着许多富含深意的小细节。昌都彩车上,有位小男孩叫洛松珠扎,他来自西藏第一所现代小学,这所小学的创办,标志着西藏现代教育的开端。
“红色昌都”彩车演员 洛松珠扎:我想给同学说,我穿着实验小学的校服登上了彩车。
林芝彩车上,藏着“以小见大”的温情。不仅请来了嘎拉村的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还特地安排了三位人口较少民族的代表。
林勇特地穿上世代相传的兽皮服装,带上威武的熊皮帽,代表4300名珞巴族群众,向全国人民问好。
“醉美林芝”彩车演员 林勇:大家好,我们是来自西藏林芝的人口较少民族,我是珞巴族,她是僜人族,她是门巴族。祝我们的全国各族人民幸福吉祥,扎西德勒。
林芝市巴宜区林芝镇嘎拉村村委会主任 尼玛多吉:我们万万没想到能站在这个彩车上面,彩车上也能有嘎拉村一个小小的村的名字,非常激动,非常感动,感谢党中央,感谢总书记。
日喀则的彩车上,表达着最真切的感谢。车身上,有定日地震灾区的新居;车头,人们身穿定日服饰,手捧象征吉祥的“切玛”,表达对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深深谢意。
日喀则博物馆馆长 巴桑次仁:我们定日灾区重建家园的第一批房子竣工了,灾区群众已经搬进了新的家园。患难见真情,感谢全国人民无私的支持,感谢党中央的关心关怀。
在阿里彩车上,四名展示民族服饰的小姑娘,来自阿里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其中有三个女孩,是第一次离开阿里。她们说,要将这场盛大的庆典,永远铭记在心间。
“天上阿里”彩车演员 赤列措姆:爸爸妈妈还有家里很多亲戚都嘱咐我一定要好好表现,我会把祖国的强大记在心里,回去给家人们讲。
表演方队: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今天(8月21日)的大会上,来自西藏自治区七个地市的七个方队,各有一分钟的“驻场表演”,极具特色的服饰、乐器、舞蹈,不但是一场国家级非遗大集合,更展现出各地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第一个出场的方队,是拉萨表演方队。演员们的服饰以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拉萨传统服饰为基础,端庄而典雅。
在舞蹈过程中,在飞旋的身姿中,传统服饰突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靓丽时尚的现代藏装。“瞬间变装”带来的巨大视觉冲击,令人惊艳。演员们为我们详细展示了变装的全过程,原来,变身只需要三秒的时间。
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拉萨表演方队导演 扎西旺堆:刚开始想,拉萨青年男女以怎样的形式表现会更加出彩,有两位编导想出“变装”,从服装上来体现我们60年来的变化。
扎西旺堆介绍,导演设计有三个“哇”:
第一个“哇”是第一次出场,以传统的拉萨服装为主,很稳地走出来;
第二个“哇”是在变装上;
第三个“哇”是最后,我们发自内心、很自由、很欢快地喊出来“扎西德勒”的时候。
日喀则方队表演的“甲谐”舞蹈,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彩衣飞扬,尽显豪迈,这种隆重的歌舞表演,只在最盛大的场合上演。为了展示日喀则人热情好客的开放性格,导演还加快了舞蹈的节奏,在队形和动作上也都有所创新。
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日喀则表演方队导演 次仁旺堆:我们在传统表演上做了一些提升,也做了一些创新。我们通过年轻一代来体现活力和甲谐的粗犷、奔放。
山南的表演方队,是七支队伍中唯一一支全男性的队伍。225名队员,身披红氆氇藏袍,跳起有着1300年历史的国家非遗——琼结卓舞,变化出同心圆的队形,以刚健的雄姿,演绎一场高原史诗。
这种舞蹈起源于山南地区琼结县的久河村,在重大活动中用来激励士气、渲染气氛。
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山南表演方队导演 旦巴曲扎:鼓手头发不是扎一根辫子而是披散的发型,和古壁画是完全相同的。
阿里地区表演方队,以男子宣鼓和女子普兰宣舞为元素,随着鼓点,演员们翩跹起舞。其中,女子的“孔雀服”引人注目,在普兰县科迦村,保存着7套流传下来的“孔雀服”,被称为“穿在身上的文物”,无比珍贵。
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阿里地区表演方队成员 益西措加:孔雀服的起源距今有千年历史,创作灵感得益于傲然开屏的孔雀,我身上这件披风首次被挖掘亮相,与平时所穿的孔雀服的披肩是有所不同的,披肩的两个袖子不用于穿戴,而是自然地垂落在身后,尽显高贵典雅气质。
这次的表演力求创新,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感交相辉映,并将充分的创作自由交给各地方队。从选舞到编舞、从音乐到服饰设计,都由各地市方队独立完成,最大程度激发了大家的创作积极性。
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彩车展示和群众游行总导演 扎西顿珠:原先没有过这种展现方式,我们原先在统一音乐上跳舞,这次我们用传统和现代发展的概念展现给各位。
(总台央视记者 潘虹旭 卞晓妍 石熠龙 钱坤 吴凯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