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第一次拿钓竿的钓鱼小白,来了友谊村,绝对也能体会到鱼儿上钩的快乐!”四川省德阳广汉市水产协会会长文培理黝黑的脸上露出自信的笑容。每年,有超过60万人次游客来到广汉市三水镇友谊村,贡献旅游收入超亿元,其中大多数是冲着钓鱼来的。
从全省百强名村到全国“最美渔村”,从省乡村旅游示范村庄到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从省集体经济十强村到国家AAAA级景区……走进四川省广汉市三水镇友谊村,游客服务中心满墙的荣誉彰显其硬实力。那么,友谊村究竟是如何玩转“钓竿经济”的?
从“水里捞钱”到“坎上挣钱”
塘边3张桌子待客 渔家乐不断升级
“水是友谊村的魂。”友谊村党委书记舒军常用这句话开头,向到访的客人介绍友谊村。确实,友谊村真是镶嵌在成都平原腹地的一颗水乡明珠。奔腾不息的鸭子河、石亭江、绵远河三条玉带在此缠绵交织,共同滋养出一片丰饶的湿地沃土。从空中俯瞰,几十个大小不一的池塘如繁星散落在村野之间,水面面积达600余亩,这正是当地打造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三水易家河坝乡村旅游区的基础所在。
然而,不少三水镇的老人每次回顾起易家河坝的历史仍然不免唏嘘。“上世纪70年代,那里就是一片烂河滩地,群众种的庄稼年年都被淹。”当地干部群众齐心修建起拦河堤坝,又用扁担和畚箕,硬是将这片乱石河滩改造成了良田。“听老辈子说,当时一心想的是要在这里种出粮食,解决老百姓吃饭的问题,哪能想到后人能做出今天这般成绩。”舒军说。
改革开放后,大家思想解放了,如何让老百姓的荷包鼓起来成了头等大事。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考虑到友谊村临水而居的资源禀赋,1983年,友谊村建起了8口鱼塘,鼓励村里勤劳肯干的农户承包养鱼,还给予租金减免政策。
“那时候养殖技术很落后,年初放鱼年底逮鱼,草鱼能长到2-3斤就不错了。”文培理回忆,一算账大家觉得收益还可以,又动员一部分群众建了7-8口鱼池。有了收益就把村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到了上世纪90年代,水产已成了村里的主导产业,巅峰时全村养殖水面超过千亩,养殖技术也慢慢提高了。
90年代后期,越来越多农户开始在鱼塘旁摆上几张桌子,为前来钓鱼的客人准备餐食,农民调侃说:“水里捞钱,水坎上也要挣钱。”“现在已经说不清谁是吃螃蟹的第一家了,这应该算是渔家乐的1.0版本吧!”文培理笑道。
“友谊村的条件确实得天独厚,从成都出发1个小时车程,既能逃离城市喧嚣,又不需要远距离跋涉,是发展乡村休闲渔业的绝佳选址。”四川省水产局产业处干部康涵不禁赞叹。
从“小步快跑”到“大步跨越”
政策支持创新开路 凝聚强大发展势能
2000年后,全国农家乐如雨后春笋,休闲农业迸发出的巨大市场潜力开始受到极大关注。这一时期,友谊村抓住机会,争取到上级项目资金支持,不仅把渔业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提升,而且还在2008年成功招引第一家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投资数百万元开办星级农家乐——易家故事。
“易家故事”最先建成的餐厅如今依旧是亭台楼阁、栋梁雕花,虽已经20年时间,装修看起来也不显得过时。前年,这家企业又投资建起一个西式餐厅,专门承接婚庆宴席。“在我们村,农家乐也可以搞得高端大气上档次。”舒军说,易家故事为全村人打了一个样,大伙儿纷纷动了提档升级的心思。舒军更是行动派,2010年他和几个朋友投资开办“水都鱼庄”,可以同时容纳数百人就餐。
上面的故事只能说是“小步快跑”,真正的“大步跨越”发生在2014年后。这一年,全国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花落友谊。一项前所未有的改革试点,居然释放出如此大的发展动能?这是友谊村所有人在一开始没有预料到的。
为了完成试点任务,友谊村在四川省率先组建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核实量化资产1521万元,村集体持股29.11%,成员持股70.89%,完成3594名成员身份确认颁证。股权清晰后,友谊村又顺势探索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有效实现形式,完成集体资产股权继承、抵押贷款12宗,实现了“硬本本”变“活资本”,更为之后几年10余个投资总额超2个亿的项目进村铺平了道路。
2017年,友谊村还干了一件大事——村集体通过统一规划,推动小塘变大塘,全面提升鱼塘基础设施,通过成都市农村产权交易所挂牌规范流转,不仅让集体经济收入提升了,而且彻底改变了产业格局,杜绝了原有的集体鱼塘承包经营小散乱引发恶性竞争的情况,整个产业焕发出新生机。
“敢为人先是友谊村的发展底色。”广汉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肖从兴表示,通过这次改革,友谊村不仅摸索出了“一清、二改、三统、四发”(即:清产核资、股份改革、统筹经营、融合发展)的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经验,而且还走出了一条盘活农村资源资产、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
从重点突破到全域发展
最美渔村书写共富图景
高耸的彩色滑梯如巨龙腾空,那是充满欢声笑语的水上乐园;倚着湖畔的庭院透着现代与传统碰撞后的诗意,那是匠心打造的水玲珑湖畔度假酒店;如镜的水面倒映着天光云影,整齐划一的专业钓位阵列沿水岸延展,那是可容纳500余人同场PK的国家级标准的竞钓塘……如今的友谊村,俨然是一个“吃住行游购娱”全面发展的度假村。
“以赛促旅是这些年友谊村屡试不爽的招数。”德阳市农业农村局水产站站长赖玉荣说,全国各类钓鱼邀请赛、巡回赛和四川省钓鱼运动锦标赛等重量级赛事的落地,逐渐奠定了友谊村西部钓都的“江湖地位”。不止如此,“易家河坝赏花季”“葡萄采摘季”“水上嘉年华”“金秋大闸蟹美食季”“广汉市乡村垂钓节”……每年各类节会的举办,又让友谊村跳出舒适区,不断“拓圈出圈”。
三水镇党委书记罗贤峰表示,全面发展背后是友谊村从已经从重点突破进入全域发展阶段。“通过对村域内土地进行整体产业布局,打造水产、水果、蔬菜、粮食、花卉五大片区,不仅实现了全村全域发展,而且进一步丰富了景区的业态,比如各类农产品地头采摘活动就很受老人和孩子的欢迎。”舒军说,以前我们盼着钓友来,现在我们盼着钓友带着家人来,每一个人我们都有信心服务好。
按照“村集体+公司+农户”模式建成的易家河坝AAAA级景区,吸引了400多名村民在本村就业,人均增收4.9万元,村集体资产壮大至3000余万元。“每年集体经济年收入早已破百万元,连续6年全村分红超过20万元,真正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双增收。”舒军自豪地说。
如今的友谊村,凭借一根钓竿,钓起的不仅是翻腾的鱼儿,更钓活了千亩碧水,钓旺了亿元产业,钓出了乡村振兴的闪亮答卷。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冯建伟 张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