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县边境村的老支书们回信,勉励他们继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引领乡亲们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唱响新时代阿佤人民的幸福之歌。
四年来,临沧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强化农民增收举措,着力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持续实施村庄绿化美化行动,不断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水平,临沧处处呈现出景秀村美人富的新景象。
俯瞰葫芦小镇全景
聚焦“五项重点”,提升人居环境,让乡村干净起来。突出“改、建、管”,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82.3%;采用“户内小三格+集体大三格+尾水还田”模式,治理率达54.52%;推行城乡一体化收运体系,设施覆盖率达98.69%。清理农村生活垃圾14.24万吨,拆除残垣断壁5702处,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化肥使用量持续下降,农膜处置率87.26%,畜禽粪污利用率88.89%。临沧聚焦农村厕所革命、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五项重点,累计建成“千万工程”乡村振兴村75个、提升村1668个。
群众在葫芦小镇欢庆丰收
聚焦“四旁四地”,开展绿化美化,让乡村美丽起来。顺应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市统筹各方力量,组建工作专班,发动群众广泛参与,有效把市、县、乡、村四级干部统筹起来,把群众组织起来、发动起来,群众自发投工投劳参与到绿美乡村建设中,村民主动拆墙透绿,利用“村旁、宅旁、水旁、路旁”和“边角地、空闲地、闲置宅基地、拆违地”的“四旁”“四地”,宜树则树、宜花则花、宜果则果、宜菜则菜,广植乡土树种和时令蔬菜,因地制宜建设“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千方百计增加绿地绿量,做到适地适树、适地适绿、适地适美,累计建成省级绿美乡镇24,省级绿美村庄72个,实现了既在绿美乡村建设中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也让农民群众在生态价值转换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让绿美庭院变成了农民增收的“庭院经济”。
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糯良乡班鸽自然村
聚焦“乡村旅居”,扬优势补短板,让乡村宜居起来。以沧源佤族自治县全域旅游为龙头,以翁丁村、安石村、南汀画院、鲁史古镇等为重点,通过盘活农村闲置资产,全面优化设施、旅游功能和产业布局,全力打造集创新创意、体育竞训、休闲养生于一体的“旅居临沧”新品牌,推出了临沧茶旅精品线路8条、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精品旅游线路9条,开拓市场销售旅游线路2条,其中“鲁史古镇探秘之旅”获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称号,累计创建国家A级景区48个村,4个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5个乡镇、15个村被评为云南省旅游名镇、名村,有7个云南省金牌旅游村、7个最美乡愁旅游地。通过扬优势补短板,有效提升了乡村旅居基础设施的完备度和旅游功能,以村为基、以茶为媒、以民族文化为魂,吸引更多的人来临沧品味“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2024年实现乡村旅游收入121.65亿元,同比增长15.2%。
勐角民族乡翁丁古寨
聚焦“治理难点”,选派自然村长,让乡村文明起来。持续开展推进移风易俗、繁荣乡村文化、平安乡村建设、固本强基赋能行动,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临沧实践,按照“便于开展工作、相邻相近优先、农户规模适度、划片边界清晰”和“先划片、再定人”的原则,将全市856个行政村和52个涉农社区划分为2466个片区,把全市干部群众动员起来,选派一支可靠的队伍直插一线,从市、县、乡三级向全市所有行政村选派2466名“自然村长”,通过党建引领,落实“自然村长”工作制度,切实推动片区总网格长、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主动排查化解矛盾、优化提升人居环境、开展移风易俗等职责任务落实,把责任传导到末梢,确保农村基层治理水平有较大提升,打通农村基层治理“最后一米”。
临沧市耿马县孟定镇南汀画院
聚焦“农民增收”,抓实产业就业,让农民富裕起来。坚持把一切为了农民增收、一切围绕农民增收作为鲜明的工作导向,着力抓好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就地就近就业、致富带头人培养4项重点工作,聚焦糖、茶、果、菜、畜、咖啡、中药材等高原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建立“七个一”工作推进机制,出台系列政策措施,推动高原特色农业产业资源优势转换为发展优势。深入实施农业市场主体倍增计划,2024年净增农业企业1153户,总数达11455户,共培育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86户,通过建立健全龙头带企业带合作社带农户、专家团队建基地带农户、社会帮扶项目带农户等产业联结机制,推进“利益联结十种模式”转化运用,全市有1995个新型经营主体与9.18万户脱贫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关系。同时,积极搭建创业兴乡平台,实施“临沧籍人才暖心回流工程”,吸引在外企业家返乡投资,举办临沧·百国华侨华人联谊会、云南省科协第十二届学术年会等,搭建聚才兴业的平台。实施“万名人才兴万村”行动和“专家人才帮扶基层助推发展”行动,支持各类人才返乡创业就业,全市乡村人才队伍规模达14.6万人。2024年完成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97元,同比增长7.0%。
作者;魏江跃 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