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耕地土壤的质量直接关乎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针对土壤酸化难题,近日在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洋淘湖镇的一片百亩稻田里,一项融合科技创新的土壤治理技术正结出硕果。
8月16日,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祁阳红壤实验站、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湖南省耕地与农业环境生态研究所、汉寿县农业农村局等单位的专家组成评议组,对洋淘湖镇冲天村水稻百亩示范片进行现场测产评议。
汉寿县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眼下中稻即将进入收获期。记者在现场看到,相比于对照田,使用调酸增产土壤调理技术的105亩水稻明显高出一截,植株更茁壮,稻穗也更加饱满。
洋淘湖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周立武告诉记者,对照田水稻高一米二左右,示范田的水稻高度达到一米三四,而且叶片翠绿,还能继续发挥良好的光合作用。“之前的土壤pH值在5.0左右,现在pH值在6.3~6.5之间,从而解决了土壤酸化板结的问题,可以更好地保水保肥。我们现在测产亩产已经达到900多公斤,离收割还有十天左右,到时候产量还要增加。”周立武说。
专家组成员深入稻田察看水稻长势,经过严格测产、pH值检测、现场评议确认等,验证该项土壤调理技术明显提高了水稻产量,显著延长了后期叶片功能期,水稻有效穗数、结实率、千粒重等明显高于对照组,增产达到20%~31.6%。不仅超额实现了预期目标,更展现出多重生态与经济效益——治理后,土壤pH值从强酸性的5.0左右显著提升并稳定在更适宜作物生长的6.0~7.5范围,有效遏制了酸化趋势,从源头上改良土壤健康状况,有力保障了农产品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为南方酸化退化耕地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解决方案。
记者了解到,当前土壤酸化治理越来越受到重视,“加强南方酸化退化耕地治理”写进了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农业农村部今年3月在京召开土壤酸化综合治理工作推进会,大力推进落实土壤酸化治理。
湖南省耕地与农业环境生态研究所副研究员高鹏介绍,我国土壤呈现南酸北碱的特点,湖南是红壤面积最大的省份之一。土壤酸化会造成土壤板结、养分失衡、微生物活性降低等问题,严重影响农作物产量和质量,而推广应用土壤调理剂是有效的解决措施之一。
本次百亩示范片是针对耕地酸化问题、落实“藏粮于地”战略开展的集成创新实践,该项目技术负责人、湖南新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陈晓东告诉记者,此次示范应用的土壤调酸增产技术,不仅可以降低土壤酸性,还可以将土壤中的重金属离子原位捕获、螯合、钝化,使重金属失去生物有效性,同时补充钙、镁、硅、硒、钼、锌等中微量元素,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团队还创新提出了“土壤全面检测精准画像—AI智能组方定制套餐—科学施肥管理”的三位一体解决方案。今年同步在湖南永州市道县开展的百亩水稻示范项目,也同样取得了增产20%、pH值由5.0提升到6.0的良好效果。
汉寿县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瞿科表示,汉寿县是粮食主产区,此次示范通过应用土壤降酸增产技术,探索出了一条调酸降镉、提质增产的新路径,今后要继续加大推广力度,推进规模应用,切实推动耕地质量提升,助力农民增产增收。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王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