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海南万宁的乡间,槟榔树随处可见,一排排挺拔而立。树上结出的小青果,曾让农民守着资源却只能赚小钱,如今随着产业链延伸与升级,它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黄金果”。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产业对筑牢防返贫底线、助力农民增收意义重大。作为海南第二大经济作物,槟榔种植版图覆盖全省18个市县,带动超230万农民从事槟榔种植和加工业,尤其在万宁,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槟榔树。从“卖原料”到打造全产业链,万宁槟榔产业的蝶变,正是海南以特色产业筑牢乡村振兴根基的生动缩影。近日,记者走进万宁,探寻一颗小青果如何串起从农户到初加工企业、精深加工企业的共生致富链条。
引龙头延链条:把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当地
海南种植槟榔的历史超过2000年,万宁是传统主产区,被誉为“中国槟榔之乡”。然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由于缺乏深加工能力,大部分槟榔鲜果被运往湖南等地加工成终端产品,利润大头未能留在当地。
转机出现在2010年。万宁市大力发展槟榔深加工产业,引进龙头企业,以湖南口味王集团为代表的槟榔龙头企业相继入驻,为槟榔产业注入新动能。在万宁市东北部的槟榔城产业园内,海南和成天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现代化生产车间里,经过清洗、切片、卤制、包装等多道精细工序的槟榔产品正源源不断产出。
“我们专注于精深加工环节,将初加工环节交给本地企业承接,农户种出的好槟榔卖给这些初加工企业,确保产业链上每一环的参与者都能获得收益。”海南和成天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龙头企业的带动,不仅解决了本地槟榔鲜果外销渠道不稳定、价格波动大的难题,更带动一大批初加工企业在万宁扎下根来,让产业链的增值收益更多留在了本地。
如今,万宁已形成“农户+初加工工厂+精深加工企业”的闭环协作模式,让产业附加值层层沉淀在本地。屯昌华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便是这一模式的直接受益者。这家2018年投产的槟榔初加工企业,是海南首批符合环保标准的槟榔初加工示范厂,在槟榔青果成熟期,每天能处理30万斤鲜果,172个烤炉连轴转,年加工能力达1.2万吨,带动周边8个村发展订单种植。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省槟榔初加工企业已发展至上千家,形成了“家家有活干、户户能增收”的良好局面。
初加工企业处理槟榔鲜果。
截至目前,万宁不仅构建起“农户种植-初加工预处理-精深加工产成品”的完整产业链,更拓展出“种植-初加工-精深加工-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新路径,全产业链年产值突破200亿元。脱贫攻坚时期,它为“山多地少”的海南农村找到一条可持续的致富路;乡村振兴阶段,它通过绿色转型与科技赋能,持续为农户创造稳定收益,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
“家门口”上班:产业链上的民生温度
槟榔产业的升级,不仅让万宁的经济数据持续攀升,更深刻改变着当地百姓的生活轨迹,让“家门口”上班从梦想变为现实,让民生温度在产业链的每一环悄然传递。
“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能盖起一栋二层小楼,没想到几年前真的实现了!”来自后安镇的邹清画,如今是海南和成天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的一名女工。在企业工作的这些年,她不仅每月能拿到稳定工资,还带动丈夫加入企业,小家庭的收入稳步提升,如愿盖起了二层小楼。更让她自豪的是,在她的引荐下,一对身患残疾的脱贫夫妇也走进工厂,“她们以前带着孩子,日子过得特别难,现在有了稳定收入,不仅盖了房,去年还生了二胎,我打心底为他们高兴!”说起这些变化,邹清画的眼里满是笑意。
邹清画的同事钟丽群,生活同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过去,她家靠种地、打工维持生计,当时还欠下17万多元外债;如今进工厂上班,每月工资稳定,不仅还清了所有欠款,家里的生活质量也大幅提升。据了解,该企业在全省常年用工近万人,其中女工占比超50%,稳定的收入不仅改善了她们的生活,更让她们在家庭中的话语权显著提升。“以前在家只能种种菜,农闲时打零工,总觉得抬不起头;现在自己能挣钱,说话都有底气了,更重要的是找到了自我价值,实现了生活和精神的双丰收!”女工翁乙瑶的话,道出了槟榔产业发展带给当地女性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初加工环节同样释放着“不离乡、不离土”的就业潜力。在屯昌华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里,工人大多是附近的村民。“以前在外地工厂打工,工资低还顾不上家;现在在家门口的厂里当管理员,每个月能拿7000块钱以上,工作环境还干净。”身为车间管理人员的王庆平笑着说。据介绍,该企业吸纳120名村民就业,其中脱贫户占比达四成,通过工资、分红等形式反哺农户,去年带动人均增收超8000元。
“现在卖青果能赚钱,去工厂上班也能赚钱,干槟榔产业很有奔头。”在万宁当地和周边,像翁乙瑶、王庆平这样“既种果、又打工”的农户不在少数,他们无论身处槟榔产业链的哪一环,都能找到增收的门路。值得一提的是,槟榔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女性地位的提升,让脱贫户稳住了“饭碗”,更以就近就业的模式,有效缓解了农村劳动力外流的:曾经常见的“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现象,在万宁的许多村庄里渐渐减少,这些流淌在产业链上的民生温度,正是乡村振兴路上最动人的旋律。
筑牢发展根基:破解产业“成长烦恼”
尽管槟榔产业已实现跃升,但挑战依然存在。
“农户的不科学种植,是制约槟榔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槟榔分会副理事长黎汉强说。海南槟榔种植以散户为主,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果园受黄化病困扰,产量波动较大。为破解这一难题,当地不少企业通过托管种植等方式,对农户的槟榔园进行统一管理,示范带动。在位于屯昌县的海南宏顺林业发展有限公司槟榔种植基地,规整的槟榔林间架起了智能滴灌设备,技术员正通过手机APP监测土壤湿度。过去种槟榔靠经验,病虫害一来就减产,全家吃饭都发愁。如今从种苗选育、施肥用药到田间管理,全程推行标准化技术,不仅让槟榔亩产量提升30%以上,优质果率更从60%提高到90%。
黎汉强在介绍槟榔科学管理要点。
黎汉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近几年来槟榔鲜果收购价逐年上涨,2024年鲜果收购价20元以上,每亩地年产量1500-2000斤,收益在4万元以上,而每亩的投入3000元左右,“这是真正的热带高效农业,只要科学管理,农户的收益很可观。”
除了种植端的问题,消费者对槟榔健康的担忧,也成为产业持续发展需要回应的课题。近日,在万宁举办的“特色农业产业促振兴”主题座谈会上,媒体记者、专家学者与当地政府、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围绕槟榔、东星斑、咖啡等海南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现状、挑战与未来方向展开深入探讨。针对槟榔产业的发展瓶颈,专家们建议,一方面,应加快开展槟榔危害物含量定量分析研究,既科学回应消费者关切,也为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加强产学研协同,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同时,强化品牌培育与推广,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南槟榔品牌,并充分利用海南自贸港的政策优势,拓展国际市场,推动槟榔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未来,随着标准化种植、科技化加工、品牌化运营的持续推进,这颗“黄金果”将串联起更长、更稳的致富链,为海南乡村振兴书写更多精彩篇章。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