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國勇陳鴻霖受訪談疫後啟示:抗疫「平時如戰時」 港應增科研投入

香港文匯網2025-08-22

【編者按】科教興國,在全球科技創新的新時代,香港科研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發揮愈見重要的影響力。20年前,香港首次獲納入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多所大學的團隊先後得到國家科技部認可,獲得「國家重點」資格,於不同科研領域成立頂尖實驗室,貢獻卓越研究成果。而為配合國家整體發展規劃,過去一年多香港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已成功重組為15個全國重點實驗室,並於今年7月1日起正式以新名義運作。

香港文匯報今日起推出系列報道,引領讀者走進本港多所重組及新建的全國重點實驗室,了解香港科學家的科創探究歷程和攻克目標,以及如何為解決國家重大需求提供科學支撐,於國家朝着科技強國的路上貢獻香港力量;以科研為綱,讓創新啟航。

●圖為新冠疫情期間, 醫護等工作人員到染疫大廈圍封檢測。 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記者 陸雅楠)傳染病是人類健康的重大挑戰,特別是新發未知或變異的病原體,更對大眾生命健康構成嚴重威脅。自沙士後醞釀、2005年正式成立的香港大學新發傳染性疾病全國重點實驗室,是本港歷來第一所國家級的重點實驗室,其團隊一直以科研領軍,支援香港及國家應對一次又一次的疫情衝擊。實驗室主任袁國勇、副主任陳鴻霖接受香港文匯報獨家訪問,分享這些年來藉科學抗疫的感悟與啟示。袁國勇強調,面對不知何時再次襲來的新發傳染病,各地社會都應扭轉「疫情來時突擊投入,疫情過後束之高閣」的被動模式,建立「平時如戰時」的防控意識;至於香港則迫切需要加強科研投入,做好技術儲備和生物醫藥產業化,才能鞏固抗疫的戰略防線。

●袁國勇(右)和陳鴻霖(左)這對「黃金搭檔」,最慶幸有彼此陪伴。香港文匯報記者北山彥 攝

新冠疫情爆發已是5年前的事,作為全球逾7.7億人感染、700萬人死亡、史上規模最大的流行病,縱使人類社會已從疫情的慘痛教訓中復常,惟對科學家來說,其帶來的警示仍歷歷在目。

在這場疫戰中,袁國勇率領港大團隊貢獻多項病毒科研重要成果,廣受全球重視,包括在P3實驗室成功分離出SARS-CoV-2 Omicron變異株,為滅活全病毒疫苗的研發奠基;又透過類器官模型,證實病毒於蝙蝠以及人類腸道中都能持續複製,為揭示病毒的傳播鏈提供了堅實的科學證據。

嘆各地「疫來砸錢,疫後懶理」

如今疫後復常已久,讓袁國勇深有感觸的,是各地防疫投入也已「復常」至低水平。他強調,傳染病防控的黃金標準在於源頭治理,惟實際上世界各地都慣常「疫情來時砸錢,疫情過後忽視」,以其實驗室為例,資源只有其他同類實驗室約十分之一。他認為,需要改變既有被動思維,更主動持續地維持對疫情防控的關注,才能有效構建可適應不同傳播途徑的綜合防疫體系。

袁國勇表示,香港在常規傳染病防控已漸臻完善,當前最迫切的是加強科研投入。「唯有扎實研究才能精準預警和防控,比如將N95口罩保質期從3年至5年延至30年,開發能同時檢測40到50種病原體的快速診斷技術。只有這樣,下次疫情來襲時才能從源頭阻斷,實現不封城、不停市、不停工、不停學的常態化防控。沒有這些技術儲備,我們拿什麼應對?」

噴鼻式疫苗已成全球研發重要方向

他續指,在疫情間歇期,實驗室可將技術應用於季節性流感等常規呼吸道疾病防控,並將防疫技術產業化,既能保持科研延續性,又能在一旦出現新發疫情時快速回應。

他舉例,實驗室和InnoHK旗下的病毒與疫苗研究中心,早前便利用鼻噴流感病毒載體疫苗技術平台,快速開發了針對H5N1禽流感病毒鼻噴疫苗。動物實驗模型顯示,該疫苗安全性高,能誘導包括中和抗體、T細胞免疫和呼吸道黏膜免疫在內的多重保護,更重要的是只需單次接種即可形成持久免疫記憶。這種形式的技術體系,有望能因應不同的病原體作快速轉化,可望在未來疫情防控中發揮關鍵作用。

陳鴻霖補充,噴鼻式疫苗研發已成為全球呼吸道疫苗領域的重要方向。他解釋,人體免疫系統中,呼吸道與腸道具有相互聯通的特性,噴鼻式疫苗不僅能提升呼吸道免疫力,還可間接促進腸道健康。這種非侵入性接種方式對兒童和長者等易感人群尤為友好,預防效果更為顯著。若能廣泛應用,不僅可降低長者感染風險,減少就診次數,更能有效緩解公營醫療系統的壓力。

實驗室正探索AI防疫應用

二人又提到,實驗室亦正積極探索人工智能(AI)技術在疫情早期預警和研發中的應用。過去的沙士和新冠疫情,均有於新聞或社交媒體出現初期警訊,包括醫護人員及健康人群的重症呼吸道病例報告,研究團隊希望,藉AI高效處理和捕捉這些「軟情報」,從海量公開數據中精準捕捉疫情早期信號,透過構建完善的技術儲備體系,為國家築牢防疫屏障,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全球疫情挑戰。

實驗室曾資金斷檔 戰疫初心從未動搖

疾病防控是守護人民健康、保障公共衞生安全、維繫經濟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石。作為首批在內地境外設立的國家級重點實驗室,港大新發傳染性疾病全國重點實驗室蘊含深遠考量。袁國勇憶述,在1997年禽流感及2003年沙士,港大均在突發疫情中展現科研實力;針對傳染病防控議題愈趨複雜,國家敏銳洞察香港「南大門」角色,在生物安全領域具戰略支點作用,確信香港能為國家公共衞生體系作出獨特貢獻,這正是20年前實驗室落戶的深層原因。這些年間作為國家防疫前沿,他形容:「我們『攻克新發傳染性疾病』的初心,從未動搖。」

●港大的生物安全三級(P3)實驗室,安裝了多道氣密門,要穿上防護服才可進入。每個房間都有負壓,防止氣體不恰當排放,確保傳染病病原體不會洩漏。 港大圖片

陳鴻霖則直言,實驗室團隊一路走來並非坦途,過去曾面臨科研資金斷檔的困境,只能各自申請不同基金頑強堅持。幸而特區政府推動經濟轉型,後更大幅提升對創科投入,他表示,團隊後續通過政府和各機構支持,得以順暢運作,當中的生物安全三級(P3)實驗室等重點設施,更幫助他們戰勝了多場傳染病戰役。

陳鴻霖又提到,新冠疫情後國家高度重視生物安全建設,香港於疫情監測與防控中發揮關鍵屏障作用,此次實驗室改組成「全國重點」,既是對團隊的肯定,更賦予了港大新的時代使命,「我們培養了數百名具備P3實驗室操作經驗的專業人才,建立了完善管理制度,積累豐富的國際化經驗,這些優勢將在國家生物安全體系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

袁陳組「黃金搭檔」 願「一起做到退休」

袁國勇是全球頂尖的傳染病科學家,但回望科研征程,他直言曾面對諸多質疑與批評,團隊探索之路可算是「一步一艱辛」,他最慶幸有「黃金搭檔」陳鴻霖陪伴,兩人一路披荊斬棘,互相成就。陳鴻霖亦感恩科研路上可與袁國勇同行,「每個難關我們都互相支撐。幾十年下來,都快到退休的年齡,我們已經打算一起做到退休。」

早在1997年,袁國勇團隊已率先以快速核酸測試檢測H5N1禽流感病毒,卻遭學界質疑,「當時很多人認為必須用細胞培養分離病毒才可靠,我們的方法被批評是戇居」,但時間證明,這項創新技術最終成為全球流感監測的標準方法。

●圖為新冠疫情期間,用作隔離的方艙醫院。資料圖片

而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袁國勇發現首個家庭染疫群組,率先提出「全民戴口罩」建議,卻被批評沒有「科學依據」,「我們後來以倉鼠實驗證明,口罩確實能阻斷病毒傳播,才成功推動防疫措施實行。」

他形容,幾乎每一次突破都伴隨着爭議,「作為科學家,好奇心驅使我們尋根究底。面對壓力,支撐我們走下去的,是我們知道如能找出最終答案,就能救到好多人,幫到好多人。」

袁國勇與陳鴻霖,一個是臨床醫生,一個做基礎研究,兩人每當靈感迸發即互通消息討論,發揮協同效應。袁國勇說,清楚記得新冠疫情來襲時,是2019年12月30日他生日當天,收到陳鴻霖來電,提到「情況不妥,好像有事發生」,「我便立刻和內地學者通話,知道了武漢的緊急情況。」而當時陳鴻霖正在機場準備到美國陪伴兒子做手術,但獲悉武漢情況後,立刻就和袁國勇進入作戰狀態。

陳鴻霖憶述:「從那天起,我們團隊就進入全天候研究狀態,沒日沒夜地嘗試分離病毒株,要打贏這場抗疫戰爭。袁教授甚至在辦公室放置帆布床徹夜工作。」在資源短缺情況下,袁國勇的團隊工作時間無限拉長,每日要工作近16小時,幾乎沒有休息空間。

河套「一區兩園」助港突破瓶頸吸才

繼芯片後,生物醫藥被視為全球科技版圖的另一戰略競爭領域,國家近年在包括基因研究、疫苗、創新醫藥療法等方面實現跨越式發展,並正批量進軍國際市場;香港如何憑藉高水平的生物醫藥科研發揮應有影響力,值得深思。袁國勇指,過去香港欠缺生物醫藥產業化的條件,致令其團隊的新型噴鼻式新冠疫苗亦失去市場先機,但隨着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一區兩園」規劃,讓內地生產審批便捷流通,香港亦更能發揮「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為突破產業瓶頸帶來新希望。

袁國勇早在2004年已提出香港應建立本土疫苗生產基地,及至新冠疫情期間,其團隊在2020年初已成功研發疫苗種子株,但因本地缺乏生產設施,送往內地量產時跨境樣本運輸及臨床審批耗時,影響推出巿場的進度,「當港產疫苗終於面世,全球市場早已飽和,我們的新型噴鼻式疫苗也失去了先機……」

陳鴻霖表示,涉微生物學和傳染病的研究,審批流程較複雜,但當河套香港園區落實運作,經備案的香港科研機構及企業可在保障安全前提下,將可實現科研資料跨境便捷流通,免除常規審批繁瑣程序,大幅提升兩地機構對接效率。

他又強調,對香港生物醫藥來說,最欠缺的是具備產業化經驗的下游專業人才,「我們不僅要發論文,更要打造完整的產業鏈」,國家龐大人才儲備和市場規模,加上河套區優勢,若能在該處設立研究基地,將有助吸引更多人才,加速科研成果轉化,將生物醫藥打造成為香港的新興支柱產業。「我們要讓國際社會看到,河套區不僅是生物醫藥的實驗室,其背後是國家龐大的產業鏈支持;於香港這個國際城市能實現科研一條龍,國際高端人才自然會源源不斷而來。」

責任編輯: 何雪沫

预期悲观、订单量疲弱 美国领先经济指数7月份继续下跌

2025-08-22

应急管理部派工作组指导川青铁路尖扎黄河特大桥施工绳索断裂事故救援处置

2025-08-22

从前7个月农村网络零售额透视农村消费市场“欣欣向荣” 电商创业持续活跃

2025-08-22

“十四五”期间 我国质量水平显著提升

2025-08-22

戏水消暑打开消费新商机 水上装备成“新宠”实现产销两旺

2025-08-22

市场监管总局:开办餐饮店时间减至15天

2025-08-22

缓降蹦极、躺平漂流、“无痛”爬山 “低耗旅游”成为出行游玩新潮流

2025-08-22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关键战场|战果辉煌 车桥战役揭开华中局部反攻序幕

2025-08-22

本轮华北东北的降雨过程有何特点?何时结束?听听气象专家怎么说→

2025-08-22

“春天的事业”书写幸福答卷 残疾预防部分任务指标已提前实现2025年目标值

2025-08-22

时代画卷 钢铁脊梁|《闪亮的名字-最美铁路人发布仪式》22日晚播出

2025-08-22

应急体系、“扁担公交”专线、“输液式”滴灌 来看应对高温“烤”验生动实践

2025-08-22

时政新闻眼丨习近平再赴雪域高原 描绘新时代西藏发展新画卷

2025-08-22

“文博热”持续升温澎湃文旅消费活力 中华文化魅力添彩“暑期经济”

2025-08-22

1650.25亿立方米!我国又一大型页岩气田诞生 高质量发展“底气足”

2025-08-22

酷熱天氣警告持續生效 天文台:市民慎防中暑

2025-08-22

危害國家安全 國安逃犯任建峰被除牌

2025-08-22

政府樽裝水事件│「鑫鼎鑫」負責人相關公司共4張合約已終止 物流署:考慮按合約條款追討損失

2025-08-22

毛晓春金错书全国巡回展井冈山展举行

2025-08-22

永升服务周洪斌:应对市场挑战早有预期,转型难点出乎意料

2025-08-22

永升服务:未来两到三年毛利率目标17%-20%

2025-08-22

三代EGFR销售爆冷,还欠债1.8亿,“创新药第一股”亟待回血

2025-08-22

以法为盾 知识产权保护缘何是创新动能之基

2025-08-22

《窗外是蓝星》定档9月5日 中国首部8K拍摄太空电影即将公映

2025-08-22

近十年国产最高分动作犯罪片《捕风追影》狠爽热映中!上映3天票房破2亿

2025-08-22

蒋奇明张艺凡七夕爱情电影《7天》发布片尾曲《至少还有你》MV

2025-08-22

《死神来了:血脉诅咒》全新视频揭秘家族惊悚宿命

2025-08-22

电影《有朵云像你》开启第二轮限时点映 “终会相逢”版终极预告无惧命运勇敢再爱

2025-08-22

惊悚电影《小鹿斑比:清算》定档9月6日 原版尺度一刀未剪,童年回忆暗黑觉醒

2025-08-22

《灵动西藏》,雪域大地的视听高地

2025-08-22

中国驻黎巴嫩使馆提醒:勿在敏感地点场所拍照或使用无人机

2025-08-22

袭击事件频发致十余人死亡 哥伦比亚所有部队进入一级戒备

2025-08-22

马来西亚一战机起飞时坠毁 两名飞行员弹射逃生

2025-08-22

英法澳等国和欧盟谴责以色列批准新建定居点住房计划

2025-08-22

美联储公布7月货币政策会议纪要 通胀和就业面临风险

2025-08-22

江西萍乡警方:一货车制动失灵致多车受损、1人轻微伤

2025-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