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甘肃中东部地区是我国苹果主产区之一,眼下,甘肃平凉崇信县的早熟苹果迎来采摘期,红红的苹果拉开了苹果丰收的序幕。
在这片矮化密植苹果园里,多种早熟品种的苹果已全面成熟,饱满的果实挂满枝头、果香四溢。工人们穿梭其间,有条不紊地进行采摘、装筐,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
果园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效益,也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早熟苹果一上市,村民们就来到果园务工,每天能有100多元的收入,让生活多了一份保障,同样忙碌的还有来自各地的收购商。
目前,崇信县栽植的苹果品种有30多个,形成了早、中、晚熟科学搭配的产业体系,而针对当地种植苹果的现状以及甘肃中东部地区苹果产业聚集的优势,崇信县不断延伸产业链,从育苗到包装、运输形成了全产业链条。
据了解,今年,甘肃省苹果种植面积稳定在580万亩,已成为乡村振兴的优势产业。
安徽黄山:古村“晒秋”忙 “丰景”美如画
初秋时节,在安徽黄山市徽州区的呈坎村,当地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晒秋”。村民们将收获的农作物晾晒在晒匾、竹筛和房前屋后的空地上,独特“丰景”美如画卷,也成为当地的文旅亮点。
火红的辣椒、金黄的玉米、橙红的南瓜……刚收获下来的农作物被村民们铺满了粉墙黛瓦间的晒场,五颜六色的农作物与村里的古建筑相映成趣,成为一道独特的“丰景”。游客和摄影爱好者来到这里,感受到皖南独有的秋日韵味。
游客李宗书称:“一进来就看到这个颜色非常鲜艳,非常有烟火气息。到秋天了,这个寓意五谷丰登、风调雨顺。”
游客蒋淼称:“这是我第一次来呈坎,我感觉这边对古建筑的保护和民风保留都非常好,这也是我第一次感受晒秋,让我非常震撼,也能体会到劳动人民丰收的喜悦。”
“晒秋”是皖南山村特有的秋日风俗,因为当地山多地少气候湿润,因此每到秋季,村民们习惯把收获的农作物铺展晾晒,降低水分便于存储,这个独特的农耕民俗文化已在当地传承了上千年。每年秋季,村民们用自然馈赠的“色彩”在山水民居间“作画”,不仅晒出了五谷丰登的喜悦,如今也成为当地的文旅亮点。
福建福安:葡萄沟下农旅旺 生态水系润民生
这段时间,福建省福安市穆云畲族乡溪塔村的葡萄沟成了不少人的暑期打卡地。近年来,当地经过综合治理让碧水清波重现,也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
在福安市穆云畲族乡的溪塔村,葡萄沟像一条狭长的碧绿绸缎,葡萄枝叶在溪流上方搭建起了一个天然的“绿色凉棚”,将溪流遮盖得严严实实。溪流内,不少游客正在戏水纳凉。
而十多年前,溪流的中下游却是另一幅景象。沿溪村庄污水直排、农田径流污染导致水质恶化。同时,河滩被大面积侵占,原本40至120米宽的河道一度缩窄至约20米,行洪能力骤降,洪涝隐患凸显。2016年,当地启动了一系列生态水系建设项目,对沿线多个乡镇的近11公里河段实施综合治理。
当地将良好的水生态环境与文旅相融合,建设滨水广场、亲水步道、戏水长廊等。暑期的客流小高峰不仅促进了当地文旅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当地农产品的销售。